宜信创始人唐宁:谁说我们不酷,我们的技术非常酷!

摘要

10月27日,北京国贸。

10 月 27 日, 北京国贸。

一缕射灯打在蓝色背景的演讲台上,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唐宁面对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域从业者、创业者, 正在做题为《投资未来》的演讲。

「中国科技创新的春天到了,」从华尔街回国创业多年的唐宁说,「我们要用母基金, 为创新企业带来长期、耐心、有温度的钱, 让我们的科学家永远不缺钱, 让中国的科技创新不缺钱。」

这是一场由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办的全球科技青年论坛—MEET 35, 宜信是战略合作伙伴。而就在今年 1 月, 宜信还支持这家全球顶级科技杂志将「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TR35) 的颁奖, 第一次落地中国。

就在这场全球科技青年论坛召开的前一天, 这些 TR35 的历届全球获奖者一行, 走进宜信这家金融科技巨头企业, 并与宜信的科学家和业务核心骨干、被投科创企业一起进行了科技创新与投资的头脑风暴会, 以寻求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基于业务实践的洞察。

唐宁为什么对这样的全球科技对话情有独钟? 宜信又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在科技领域有哪些见解和布局? 带着这些问题, 我采访了唐宁和宜信公司 CTO 向江旭, 并参加了多场活动。

母基金春天的到来

2006 年, 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唐宁回到中国, 创办宜信, 拉开了普惠金融和建立中国人信用体系的「中国式实践」。

12 年过去, 今天的宜信已经成为以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双轮驱动的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头羊企业, 成为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标杆。

这 12 年也是全球金融领域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的 12 年。支付宝、微信红包、Apple Pay 等新支付手段诞生, 网贷、众筹等新金融形式出现, 互联网银行、线上理财平台、金融产品搜索等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创新不断涌现……

宜信作为一家以普惠金融起步的有鲜明金融基因的企业, 如何看待技术, 科技与金融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宜信与科技的关联主要有三个方面」, 唐宁说, 一是宜信是前沿科技的应用者使用者, 利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让金融更美好;二是发挥宜信金融科技的先发优势, 面向全球, 通过投资于金融科技的方式, 去推动金融科技在全球的发展;三是通过私募股权母基金的方式, 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重要推动者。

在今年唐宁的多场重要演讲中, 他都在向人们不断的强调母基金的重要社会价值。「母基金是宜信对中国科技创新非常突出的贡献, 是社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

新经济需要新金融, 而母基金作为长期、有耐心、有温度的钱, 能够给予新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者最切实有效的扶持。母基金投资周期一般在十年以上, 这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根本不具备的;而且, 对于通过传统产业积累了财富的中国投资者来说, 投资于母基金也是实额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好方式, 能够将传统产业的钱转移到科技创新产业当中。

「母基金解决了富一代极大的焦虑,」唐宁说, 富一代焦虑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焦虑新经济到来改变投资逻辑。过去是投信托, 投银行理财, 进入传统行业。今天的投资需要投资到别人的新经济里, 怎么办? 母基金是最好的方式。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分散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把钱放在母基金里, 比直接投给创业公司或者给某一只创投基金, 风险都要小得多。

宜信旗下的私募股权母基金是 IDG 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等知名风险投资基金的 LP, 也是爱奇艺、饿了么、B 站、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 Spotify 等上市独角兽背后的资金支持者。

截至目前, 宜信财富成立一年以上的母基金中, 有近 90% 的母基金已实现首次现金回款, 远短于行业平均首次回款时间。

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用仅相当于 2017 年 0.15% 的全国资产量、过去四年全国私募股权行业 0.6% 的累计投资总额, 间接覆盖了全国超过 1/4 的独角兽企业。

不仅如此, 宜信还通过非银信贷基金及新金融产业基金在全球范围内捕捉科技创新的种子, 推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圈。经过几年的沉淀和投资布局, 宜信已成为中国乃至于世界上重要的科创投资者。

2018 年, 国际顶级权威研究机构亚洲货币第一次评选中国母基金管理者的水平质量, 宜信财富荣获「最佳 FOF 财富管理机构大奖」。唐宁站在全球科技青年论坛演讲台上颇有底气的说,「母基金投资的春天已经到了。」

深圳市福田区前不久出台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若干措施, 新落户私募一次性最高支持 500 万, 母基金和子基金两项加起来最高支持 1500 万, 购置办公用房最高支持 3000 万, 租房最高支持 1000 万。

让金融充满 AI

「让金融充满 AI」, 这是宜信公司 CTO 向江旭在全球科技青年论坛上的分享主题。

这位儒雅的技术大咖, 曾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 也曾在国内一家零售巨头负责新零售的科技研发。

选择加入宜信, 他说一方面硅谷的华人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很多耀眼的成绩, 但华尔街还属于美国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际上是落后于其他行业的, 这跟金融的严谨性、个性化有很大关系, 同时这也意味着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未来有巨大想象空间。宜信作为行业领头羊, 有责任也有能力带领行业在 AI 浪潮时代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他非常认可宜信的企业文化。

「宜信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我之前在美国工作时, 大家都叫我 Joshua, 后来到了国内工作人们叫我向总, 来到宜信后大家又叫我 Joshua, 就像在硅谷一样舒服、自然、平等。」向江旭说。

这也应和了唐宁多次提到的宜信的三大能力:投资能力、国际化能力、科技能力。

关于宜信下一步科技投入的重点, 唐宁和向江旭在采访中同时提到了「AI 优先」——把 AI 作为科技能力建设的抓手, 与各个业务板块包括内部管理结合起来。

实际上, 在宜信的各个业务线中, 已经有 AI 的不同程度的应用。

比如宜信开发的 AI+FOF 系统, 是将 AI 技术首次在私募股权行业的应用落地产品。母基金投资人通过一键搜索界面, 可以迅速了解所关注机构、公司整体投资、业绩、基金、管理人, 乃至机构所投项目行业分布、轮次分布、阶段分布、后续融资情况和舆情监测等信息。AI+FOF 系统可以大大提升私募股权投资的效率。

这套系统用到了 NLP、分析算法、知识图谱等技术, 目前覆盖了中国 2 万多家投资机构,3 万个基金主体, 上百万家融资企业, 可每秒实时分析 1000 万条数据。

「谁说我们不酷? 我们的技术非常酷。」这是唐宁谈到 AI+FOF 系统时喜欢强调的一句话。

还有致诚阿福, 致力于用 AI 赋能普惠金融业务风控, 基于宜信 12 年风控经验、结合自身优势评分建模、反欺诈能力, 为机构提供覆盖信贷业务全周期、全面且「智慧」的信贷全流程解决方案, 包括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和针对多场景的咨询服务。

阿福智能风控云平台经过多年实战不断升级, 形成了贷前贷中一站式风控决策系统「群星」和贷后智能催收、资产管理系统「天迹」两大系统, 并拥有多项市场高度认可的明星产品, 如全方位防范欺诈的「欺诈甄别」, 以及运用人工智能交互的在线评测产品「星探」。

此外还有智能投顾投米 RA、智能客服等众多产品, 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向江旭说, 在很多领域, 机器人没有情感被认为是劣势, 但在金融领域却是优势, 能够确保投资不受到情绪和外界因素的干扰, 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还有一点是,AI 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比如控制汽车、机器人走动, 不管 AI 多聪明, 控制机器人手臂的能力还是很弱的, 但在金融行业, 只要有一个非常强的大脑, 不需要控制周边所谓的外部设备, 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 AI 能够在金融领域迅速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所以越是在金融寒冬里, 越应该大拥抱 AI, 但同时也应该小心实践。在寒冬的时候不跟风做一些对业务没有实在价值的事情, 而是用 AI 切实解决业务痛点, 产生实际的价值。」向江旭说。

没人愿意当一个「傻管道」

2018 年, 一些互联网公司倡导「去金融化, 强调科技输出」。

蚂蚁金服、百度、京东都提出了去金融化, 强调科技属性, 强化对外科技输出, 通过服务 B 端来服务 C 端客户。

这其中, 既有监管趋严的原因, 也有 C 端流量见顶, 需要通过 B 端业务来获取更大增长的初衷。

在今年年中, 对唐宁做专访时, 他曾表态说, 让子弹再飞一会。「去金融化的提法, 最好听其言, 观其行, 是不是真正的去金融化, 还是要看拿不拿牌照, 客户到底在谁的手里, 是在互联网巨头的手里, 还是银行的手里。如果双方抓着客户不放手, 信任是很难建立的。」

半年后再谈起这个话题, 唐宁依然坚定。

「你看看那些强调对金融机构做科技输出的案例有成功的吗? 你要不选择自己服务客户, 和客户建立关系, 要不帮助别人做这个事情, 可不能打着帮助别人的名义和旗号, 偷偷把客户关系装到自己的腰包里, 还不承担风险。」

唐宁不认可今年很火的 B2B2C 或 T2B2C 这样的提法,「你根本 To 不了 C, 金融机构手里的客户关系是不可能给你的, 只能是 To F, 没有后面的 To C。」

唐宁说, 有一些人认为, 做 To B 业务, 帮助其他金融机构做业务, 是无风险业务, 而且用科技的方式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更好的估值, 但是这种模式绝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金融机构不会愿意沦为资金提供商, 沦为傻管道, 还承担金融风险。」

「网购关系是你的, 社交关系是你的, 你把你的这些所谓的客户包给我, 是希望让我跟他建立金融关系, 如果是, 我愿意为之付出成本, 但是咱们非常明确, 你将不会是跟客户的金融关系的所有者, 你也不会为此承担风险, 客户以后找我, 开心也好, 哭闹也好, 我会承担。」

不能忘本的「组织重塑」

管理大师拉姆·查兰说, 组织每五年要重塑一次。

唐宁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一说法, 并将「有金融的底蕴, 有对科技的敏感性, 有创新的方法论」总结为宜信的核心竞争力。

宜信支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 在中国的奖项落地, 举办全球科技青年论坛, 并将 TR35 的获奖者请进宜信进行头脑风暴, 一方面想推动中国与全球的科技交流接轨, 另一方面也希望刺激宜信自身不断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

关于宜信的创新、重塑和扩张, 唐宁说「先不要贴标签」。「20 年前人们给亚马逊的定义是什么呢? 电商;20 年前当当给自己的定义是什么呢? 网上书店。但后来他们都拓展了自己的边界。对于组织来讲, 需要不断的去重塑, 长出新的肌肉, 建立新的能力。」

事实上, 宜信创立的 12 年就是不断重塑边界, 不断生长的 12 年。宜信创立之初, 还没有互联网金融、FinTech 这些概念, 智能投顾、AI 风控都没有到来, 从把手弄脏、弯下腰来、趴在地上, 一点一滴做普惠金融, 积累用户、数据、经验起步,12 年积累, 宜信成长为科技驱动的以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并驾齐驱的金融科技巨头。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句名言, 没有成功, 只有成长。

唐宁说, 作为企业家, 他每天都要思考企业如何重塑, 做什么, 不做什么。但万变不离其宗, 组织的重塑是「不忘本的重塑」, 因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 DNA。

宜信的 DNA 就是「金融的底蕴, 对应用科技的敏感性, 以及创新的方法论」。唐宁说, 宜信做什么, 不做什么, 会从自己的 DNA 去考量,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做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情。

而在向江旭看来, 作为 CTO 责任就是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宜信在「投资能力, 国际化能力、科技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上的建设, 去实践唐宁的企业发展战略。

「用技术手段去支持新业务, 新的投资方式, 新的投资策略, 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 永远做不完的事。」向江旭说。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