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oS vs Micro-LED: 谁才是全彩 AR 眼镜的终极选择?

摘要

​近日,科技巨头 Meta 传出在其未来的 AR 眼镜项目中,正重点研发基于 LCOS(液晶覆硅)的显示方案。这一动向,在普遍被 Micro-LED「光环」笼罩的 AR 领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讨论:Meta 为何要「反其道而行」,重拾这项被视为「传统」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 AR 核心显示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关键的转变?

​近日,科技巨头 Meta 传出在其未来的 AR 眼镜项目中,正重点研发基于 LCOS(液晶覆硅)的显示方案。这一动向,在普遍被 Micro-LED「光环」笼罩的 AR 领域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讨论:Meta 为何要「反其道而行」,重拾这项被视为「传统」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 AR 核心显示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关键的转变?

据多方信息披露,Meta 并未将其 AR 眼镜的显示宝全部押在技术难度高、成本昂贵的 Micro-LED 上,而是并行推进了 LCOS 技术路线,并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一策略表明,Meta 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LCOS 或许是实现消费级 AR 眼镜量产与普及的「更优解」。

市场分析表明,全球 AR 眼镜市场即将迎来高速增长,但行业仍需克服四大用户痛点:厚重、续航短、佩戴不稳和价格过高。目前,「手机-眼镜」分体式设计,结合 LCOS 光机与光波导显示,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而光学模组的性能,直接决定了 AR 眼镜能否能否真正实现「清晰、轻薄、价格友好」的终极目标。

随着光学模组成本持续下探、性能不断跃升,AR 设备厂商正迎来更成熟、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一个属于消费级 AR 的「可用时代」正在快速到来。

行业困境:消费级AR 眼镜普及面临四大技术瓶颈

AR 眼镜被誉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但其发展速度始终未能完全兑现市场的期待。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行业用户,都在等待一款真正适配高频使用场景、能够无缝融入日常动线的产品。然而,多重技术瓶颈仍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重量,是首当其冲的「拦路虎」。受限于传统光学模组的体积与材料,大多数 AR 眼镜前端过于厚重,长时间佩戴容易压迫鼻梁,产生明显不适。目前市面主流产品重量普遍超过 80 克的舒适阈值,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无感佩戴」仍有不小差距。

续航则是另一个焦虑源头。为了支撑高亮度显示与实时数据处理,AR 眼镜的电量消耗极快。即便是第一梯队的产品,实际使用时间也往往只能维持在 2-3 小时,远未达到「全天候辅助」的刚需标准。

容易被忽视却尤为关键的,是整机平衡性。很多产品因光学模组前置导致「头重脚轻」,不仅容易滑落,还迫使用户频繁抬手调整,严重打断沉浸感与任务连续性。

而最终将不少消费者挡在门外的,是价格门槛。动辄数千元的定价背后,光学显示模组往往占据整机成本的 30%-40%,成为推高售价的核心因素。

究其根本,光学技术——尤其是光波导系统——曾是 AR 眼镜迈向大众化的最大瓶颈。作为 AR 显示的核心,光波导长期在性能、体积与成本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传统体全息光波导视场角有限,光效与稳定性也难以满足高性能需求;  

阵列光波导工艺复杂、良率偏低,导致光学加工成本居高不下;  

表面浮雕光栅(SRG)虽具备量产潜力,但仍存在光效损失明显、漏光、均匀性不佳等问题。

这些底层限制,导致 AR 产品长期陷入「显示效果好但价格高昂」或「价格适中但体验妥协」的两难局面。然而,行业并未停止突破。近年来,伴随衍射光波导与微 LED 技术的耦合、纳米压印工艺的成熟,以及多层级光学设计优化,更轻、更亮、更便宜的光学方案正在逐渐走向量产。光学已不再是唯一的桎梏,传感器融合、端侧 AI 计算与低功耗架构也在同步推进——我们或许正站在 AR 真正走向消费级市场的临界点上。

Meta 的选择背后:LCOS 全彩+衍射/阵列波导将成为行业主流路径?

在 AR 光机的多种技术路线中,LCOS(液晶覆硅)显示技术凭借高亮度、高分辨率和低功耗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选择。与 Micro-OLED 相比,LCOS 在户外强光下的可视性更优,同时具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更适合消费级 AR 产品的大规模应用。

在 Micro-LED 被奉为「终极方案」的今天,LCOS 的再度崛起可能基于以下几点核心优势:

技术成熟度与成本可控: LCOS 是一项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技术,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制造工艺。与尚处于量产爬坡阶段、成本极其高昂的 Micro-LED 相比,LCOS 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实现高性能显示,这对于旨在打造亿级用户产品的 Meta 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实因素。

极致的图像质量与全彩支持:LCOS 在分辨率、对比度和色彩表现力方面天生优异,能够轻松实现 4K 级的高清全彩显示。而单色 Micro-LED 实现全彩化的技术路径(如光转换、三色合光)目前仍复杂且成本高昂,在图像细腻度上面临挑战。对于强调沉浸式体验和内容生态的 Meta 来说,出色的画质是刚需。

与光波导的天作之合: Meta 的 AR 眼镜大概率将采用光波导方案作为其光学核心。而 LCOS 基于偏振光的工作原理,与同样依赖偏振光进行图像传导的偏振光波导(堪称「天作之合」。两者结合可以实现极高的光效率,解决 AR 眼镜「亮度」与「功耗」的核心矛盾。在当前 AR 眼镜的全彩显示方案中,LCOS 技术无论搭配阵列光波导还是衍射光波导,都表现出成熟的系统适配性和出色的显示效果,已成为多数消费级产品推进规模化的首选路径。

搭配阵列光波导时,LCOS 能够实现「高亮度、全彩均匀、无色移」的显示效果,尤其适用于对色彩真实性要求高、环境光复杂的场景(如户外作业或展览展示)。而在衍射光波导方案中,LCOS 更可充分发挥其分辨率高、功耗控制优秀的特点,在保持轻薄形态的同时实现沉浸式视觉体验,契合消费级产品对轻量化与续航的双重需求。

可以说,在 Micro-LED 全彩技术真正量产落地之前,LCOS 凭借其技术韧性、生态兼容性与商业可行性,正持续为行业提供一条清晰可及的高质量全彩 AR 之路。

另外,功耗直接决定了 AR 眼镜的续航表现。当前普遍使用的一拖二方案仅需一个单光机即可驱动双眼显示,不仅降低了整体功耗,也提升了光能利用率。这对于追求全天候佩戴的轻便 AR 设备而言至关重要——该方案通过精简硬件结构,显著延长了续航能力。

与此同时,主流的无线分体式设计将计算单元与电池移至主机,眼镜端仅保留显示与传感模块。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前端的重量与发热,也让眼镜形态更趋近于日常佩戴,兼顾了时尚感与实用性,为用户带来真正可持续的沉浸体验。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光学方案直接决定了 AR 产品的体验天花板。LCOS 与光波导的结合,不仅在亮度、功耗和成像质量上实现了良好平衡,也在量产成本与技术成熟度之间找到了最优路径,预计在未来 2–3 年内将成为消费级 AR 的主流技术方向。」

产品创新:谷东智能将展现 Micro- LEDMicro- OLED和 LCOS全谱系光波导解决方案

LCOS 和 Micro-LED 并非零和博弈,而是 AR 产业落地路径的战略分野。Meta 的布局并未否定 Micro-LED 的价值,反而凸显出行业对技术路线选择日趋理性——在追求理想性能与实现规模量产之间,正在形成更加清晰的战术分工。

LCOS 路线坚持「体验优先、成本可控」的务实策略,致力于在近期至中期推出功能完备、价格适中的消费级产品,推动 AR 技术走向大众普及;

-Micro-LED 路线则瞄准「极限性能标杆」,在高亮度、高能效等维度代表未来,但仍需攻克量产成本、全彩化与良率等关键瓶颈,短期内更适合高端专业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市场像谷东智能这样同时布局 Micro-LED、Micro-OLED 与 LCOS 的全谱系光波导解决方案提供商,展现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其技术多元性不仅覆盖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的不同场景需求,也为终端厂商提供了更具弹性的选择——既可通过 LCOS 和 Micro-OLED 快速切入主流市场,也能依托 Micro-LED 储备锁定高端和专业赛道。

未来五年,AR 市场或将呈现 「LCOS 与 Micro-OLED 主导消费端,Micro-LED 引领专业级」的双轨格局。而 Meta 等巨头的多技术押注,以及谷东等供应链企业的全路线布局,都表明行业正在为不同阶段的商业化落地做足准备——无论哪条路线加速成熟,市场都已拥有接得住的技术底盘和供应生态。

谷东智能的 Micro-LED、Micro-OLED 与 LCOS 全谱系光波导解决方案,代表了其在 AR 光学领域系统化、多路径并行的技术布局。这套方案覆盖了从高亮度户外场景到高分辨率沉浸体验的多元需求:Micro-LED 具备高亮高效特性,尤其适用于强光环境与工业应用;Micro-OLED 以高像素密度和对比度优势瞄准消费级与近眼显示;LCOS 目前则在高亮彩色上具备较大优势,适用于中大尺寸动态光调制。通过整合三大技术路径,谷东致力于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更灵活、可定制的 AR 光学模块,推动光波导走向规模化、多场景落地。

今年 9 月 10 日-12 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的 CIOE 中国光博会,谷东智能将在 2B115 展位展示其光波导技术的「破局能力」。

产业影响:加速 AR 眼镜普及进程

「头部消费电子企业的入局和技术突破,将大大加速 AR 眼镜的普及进程。」谷东智能崔海涛认为,「当光学模组这个核心元件的价格和性能达到临界点,整个产业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受益于这一趋势,AR 硬件厂商可以基于这些高性能光学模组,开发出更轻、更薄、更便宜的终端产品,推动 AR 技术从专业领域向消费领域扩展。开发者和生态建设者也将由于硬件普及带来的用户基数增长,形成「硬件普及-用户增加-应用丰富-生态繁荣」的良性循环。

随着谷东智能等供应链企业在光学与显示模块上的持续创新,消费级 AR 眼镜正在快速逼近轻量化、长续航和大众定价的关键拐点。2025 年,有望成为 AR 真正走向消费市场的「爆发元年」。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